七月流火,挡不住大家的学习热情。2023年7月22日下午第八届海上检验医师论坛之形态学诊断论坛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主席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临检组长王剑飚教授。论坛邀请到国内多位形态学诊断方面知名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形态学检验的未来发展、相关指南与共识及WHO关于形态学的最新修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首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主任张弢教授致辞。张弢教授充分肯定了本论坛举办的意义,并预祝本次论坛顺利召开。
上半场学术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王剑飚教授和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徐翀教授共同主持。
上半场会议的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续薇教授。续教授为大家带来“尿沉渣检查对肾脏损伤诊断与预后评价的意义”的学术报告分享。续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尿沉渣成分的类型、参考区间及其临床意义,对《“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2022版部分内容做了解读,讨论了尿沉渣检查与肾损伤诊断、预后的关系。通过多个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学习分享,续教授认为应用尿沉渣检查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颗粒管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急性肾损伤(AKI)、协助临床对AKI进行分型、评估AKI程度和预后。尿沉渣检查可作为一种鉴别肾前性和肾性AKI及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生物标志物。检验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尿沉渣检查,提升尿沉渣的镜下识别能力,保证检验报告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实验室人员可以通过查阅病历、与临床沟通等方式,针对尿沉渣检查出具描述性报告,必要时可对病例进行追踪以获得较为可靠的尿细胞学诊断报告。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建中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推进AI辅助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的学术报告。王教授指出血液病的MICM整合诊断中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第一步,可以为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提供方向。但血细胞特别是疑难细胞的识别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AI辅助血细胞形态的识别可以减轻人工镜检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帮助形成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用于血液肿瘤筛查与早期诊断。王教授对2023年3月推出的《人工智能辅助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中国专家共识》做了部分解读,同时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做了深入讨论,如数字图像分析仪器的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态学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检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等;检验科需提升临床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能力和水平,规范细胞学检验整合诊断,设立技师和医师双签字制度等。
上半场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李绵洋教授,李教授为大家带来“骨髓形态学检验自动化与智能化”学术报告。李教授指出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MICM)中形态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血细胞形态学经历了从人工镜检到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人工镜检、再到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系统的发展过程,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但骨髓细胞识别存在涂片着色差异、细胞形态繁多、细胞形态相近、细胞数量差异等难点,形态学的自动化还远未实现。其中骨髓细胞医用图像数据集的建立是自动检测和识别技术的前提,需要硬件系统和以算法作为基础的软件系统的支撑。对于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李教授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是否要完整地进行分类;进行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异常细胞识别;机器诊断思维的训练等。展望未来,李教授认为细胞形态具有复杂性,自动化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工作,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血液诊断具有复杂性,形态识别只是最基本部分,需要结合临床、融入临床查房会诊等才能做好形态学检查。
本论坛下半场学术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林勇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检验科曹文俊教授共同主持。
下半场会议的第一位讲者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的岳保红教授,他为大家带来“WHO 5.0版AML分型方案变化及相关血细胞形态理解”的学术报告。岳教授给大家介绍了WHO 5.0版血液肿瘤的疾病命名原则,包括:应用分级系统进行分类;强调遗传和其他分子数据在评估血液肿瘤形成中的重要性;兼顾国家和地域,采用“基本+理想”疾病定义方式等。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遗传学异常定义类型、细胞分化定义类型、髓系肉瘤及其他等分类方式。岳教授指出原始细胞也是一个混合体,“核仁和细致染色质”作为原始或发育阶段早期的细胞标志,只适合骨髓里发育的阶段,细胞年龄和系别的判定需要使用相应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得出。对血液肿瘤细胞进行分型(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患者受益,尽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或得到更为有效、精准的治疗。岳教授最后指出克隆性造血是血液肿瘤的起始,髓系肿瘤前期病变包括克隆性造血、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意义未明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等。
下半场会议的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的戴菁教授,戴教授为大家带来“ISTH指南解读: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学术报告。戴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复习了血小板正常功能、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及常见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食物、基础性疾病等。然后戴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发展、方法、仪器、激活剂等,通过对《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血小板聚集标准化专家共识》部分内容的解读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规范化做了说明,最后介绍了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疾病等新型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
本论坛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沈薇教授,沈教授为大家带来““小蝌蚪”检测及其形态学”的学术报告。沈教授以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和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2010年)及第6版(2021年)涉及实验室精液分析的部分为基础,对精液一般检查如体积、黏稠度、液化、pH;精液显微镜检查如精子活力、精子存活率、精子浓度和精子总数测定及精子形态学检查做了详细介绍,随后对《精子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部分内容做了解读,最后通过案例说明精子形态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为检验科在精子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工作指明方向。
最后,论坛主席王剑飚教授总结发言,感谢参与本论坛的领域内各位优秀专家的支持,为推动形态学诊断的临床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次形态学论坛圆满结束。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
审核: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