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宗旨: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
首页 >>  信息发布  >>   详情

聚焦生殖衰老及微生态与生殖健康
——2025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年会
暨第二届上海市级医院生殖医学联盟启动仪式顺利召开

时间: 2025-09-03

  为响应国家优化生育政策,加强生殖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2025年8月29日至31日,“2025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年会暨第二届上海市级医院生殖医学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师协会、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承办。

图片1.jpg

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育教授,上海市医事团体联合管理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贝文常务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刘志伟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姚元庆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教授,暨南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孙青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李铮教授以及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文教授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陶敏芳教授主持。

图片2.jpg

  李文会长首先对参会的领导、专家和同道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历程,在上海市医师协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生殖医学医师分会全体委员带领各团队奋发向上,以卓越的成绩持续夯实诊疗基础、提升学科深度、激活科研创新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李文会长激励委员们以仁爱之心、精湛技术和规范服务,继续携手同心,锐意进取,共同谱写上海市生殖医学发展的崭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人口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图片3.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刘志伟书记对本次学术大会的顺利召开暨联盟的正式启动表示热烈祝贺。他高度肯定了各单位及生殖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推动学科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向长期耕耘在生殖医学临床与科研一线的同仁致以崇高敬意。刘志伟书记指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深化生殖医学领域的跨学科协作与科研创新,将为该事业注入新动力、开启新篇章。

图片4.jpg

  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名誉会长徐建光教授视频致辞,对分会在生殖医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和突破性进展表示热烈祝贺,当前学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望大家进一步拓展视野、加强协作,共同助力我国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最后,他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相信在李文会长的卓越带领之下,生殖医学领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和光明的未来。

图片5.jpg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育教授为大会致辞。她指出,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生殖健康已成为关乎全民健康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当前,生育力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挑战,生殖医学也正经历深刻变革与转型,涵盖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视角,生殖医学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她充分肯定了生殖医学专科联盟发挥的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了上海市生殖医学整体水平的提升。最后,她预祝专科联盟在未来建设中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越建越好。

图片6.jpg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王育副主任,上海市医事团体联合管理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贝文常务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刘志伟教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顾问李善国教授,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李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孙宁霞教授一同按下启动键,标志着第二届上海市级医院生殖医学联盟正式启动。

  本次会议以“生殖衰老-前沿与对策”为主题,特邀国内外生殖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当前生殖健康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将带来多场专题报告,分享近年来国际国内在生殖医学临床实践与学术科研中的最新进展与成果。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场学术盛会,领略其中的精彩内容。

生殖衰老论坛

图片7.jp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姚元庆教授为我们作“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解析及临床评估”的报告,报告从子宫内膜容受性概念切入,深入探讨了子宫内膜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容受性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单细胞转录技术分析子宫内膜容受性单细胞转录组特征研究,为生殖医学临床实践提供新方向。

图片8.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李铮教授分享了题为“睾丸生精小管mRNA靶向递送治疗生精障碍”的前沿报告。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睾丸显微注射技术,将Msh5 mRNA-LNP精准递送至生精小管,成功修复Msh5基因突变小鼠的生精功能。这一技术为无精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生育希望,展现出mRNA疗法在男性生殖领域的重大潜力。

图片9.jpg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教授分享了题为“胎盘发育的代谢调控”的报告。她围绕胎盘特殊多核细胞,系统阐述了其在胎儿应对环境压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探索胎盘支持胎儿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胎盘功能障碍的干预策略提出了潜在方向。

图片10.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教授作了题为“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的报告。研究团队通过半克隆技术成功构建出人卵子干细胞和精子干细胞,并据此建立了关键基因沉默细胞系,结合CRISPR-Cas9技术实现高效遗传改造。这一技术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点突变研究和大规模靶向遗传筛选提供了丰富材料,不仅为模拟复杂疾病、探索疾病机制与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显著推动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

图片11.jpg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教授分享了“基因突变在卵子成熟异常的贡献度及临床遗传咨询中的困扰分析”的报告。系统总结了在卵子成熟不同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相关基因,揭示了背后涉及的信号通路机制,并成功鉴定出5个新的致病基因。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导致临床结果与基因突变情况不匹配的潜在原因。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仍需深入,以助力临床遗传咨询的精准发展。

图片12.jpg

  暨南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孙青原教授的报告“卵子老化及可能对策”讨论了卵子老化与DNA损伤修复能力下降、染色体异常率升高、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改善策略的前沿技术如细胞质置换、线粒体移植等虽在实验中显示潜力,仍面临技术瓶颈和临床应用限制。孙教授呼吁,应结合多维度手段,开展个体化、长期化的生育力保护方案。

图片13.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文教授的演讲主题是“细胞治疗在女性生育衰老中的应用与挑战”,介绍了卵巢衰老的最新研究进展,还探讨了目前临床上的应对策略,如生育力保存技术、小分子药物、体外激活技术等,并介绍了干细胞及外泌体治疗在卵巢早衰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展望了未来干细胞再生技术的发展前景,强调了其在女性生殖健康中的潜在作用。

图片14.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陶敏芳教授作了题为“生育支持下的早绝经管理策略”的精彩报告。陶教授指出,应建立早绝经管理的整体观念,在排除禁忌证、慎重评估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尽早启动激素替代治疗(HRT),并积极采取生育促进措施。此外,她还提到,妇科医生与生殖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帮助早绝经女性实现生育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申康生殖医学联盟论坛

图片15.jpg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文军教授为我们作“封闭载体iclean提高卵子和胚胎玻璃化保存安全性”的报告。玻璃化冷冻的开放式载杆和封闭式载杆各有优缺点,王教授介绍了液态空气封闭式载杆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其应用可减少不同患者样本间交叉污染、减少液氮储存可能的微生物感染,适用于卵母细胞及少量精子的冷冻保存,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方向。

图片16.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孙贇教授分享了题为“从循证医学角度看RIF和RSA的免疫治疗”的前沿报告。孙教授从蜕膜免疫紊乱机制切入,阐述其与反复种植失败的作用。通过对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总结,孙教授客观评价了各类免疫治疗方法的实际疗效与适应证,强调了在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下应倡导以循证为本、个体化的精准诊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方向。

图片17.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吕祁峰教授分享题为“精子细胞显微授精(ROSI)在辅助生殖中的潜在价值”的报告。吕教授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客观指出了当前ROSI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ROSI技术在为青春期男性肿瘤患者保存生育力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为未来生殖医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展望。

图片18.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分享题为“子宫切口憩室手术治疗与生育力保存”的报告。报告分享了经阴道子宫憩室修补手术的技术路径和临床效果,该术式可显著改善患者月经淋漓不净等症状,并为有再生育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妊娠结局。此外,他还强调子宫切口憩室是继发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图片19.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曦教授分享题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内分泌代谢调控机制与干预策略”的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PCOS的临床特征与潜在发病机制,她提出了涵盖减重、营养调整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并特别介绍了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青蒿素在改善PCOS代谢及内分泌指标方面展现出潜在的治疗价值。

图片20.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爱军教授分享题为“反复种植失败的诊疗策略”的报告。张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反复种植失败(RIF)病因复杂多样,导致该病症的临床研究及诊治面临较大挑战。针对这一临床难点,张教授提出应更加注重对多次移植失败患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病因筛查,集中医疗资源对真正需要干预的人群实施精准管理。

图片21.jpg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秦莹莹教授分享了题为“应激颗粒稳态与卵巢衰老”的报告。秦教授介绍了生理性与病理性卵巢衰老共性机制,以及团队参与建立的卵巢衰老队列平台。秦教授还介绍了团队关于NCOA7降调与颗粒细胞衰老及卵巢衰老相关的研究,通过靶向NCOA7-SG轴延缓卵巢衰老,为卵巢微环境稳态失衡导致卵巢衰老的干预提供新思路。

图片22.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贺小进教授带来关于“畸形精子症的病因学及诊疗进展”的分享。结合2021年畸形精子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的畸形精子症分类标准,强调了明确畸形精子症病因是药物治疗的关键。贺教授团队近年来也通过临床遗传学研究鉴定了26个精子畸形的致病基因,为全球畸形精子症遗传学诊断提供了更多研究支持。

图片23.jpg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宁霞教授分享了题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临床诊疗策略”的报告。孙教授分享了内异症相关不孕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和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针对内异症患者ART的促排方案选择:超长方案并不能改善内异症患者妊娠结局,而PPOS方案可能作为其IVF治疗的可选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循证医学的指导。

图片24.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冯超教授进行了题为“高分辨率显微超声造影在复杂性无精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的分享。冯教授将高分辨率显微超声造影首次成功应用于人类睾丸微循环成像,开发出一种高敏感、高特异性的诊断模型,显著提升了无精症的诊断准确性。冯教授团队还发现睾丸微循环与生殖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无精症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图片25.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吴丹丹教授带来了关于“申康生殖医学联盟建设工作及白皮书介绍”的报告。介绍了申康生殖医学专科联盟突破性亮点工作,包括建立申康首个门诊系统医疗质量评价和促进平台等。联盟未来也将继续扩大病种绩效评价,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交流,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

微生态与生殖健康论坛

图片26.jpg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教授分享了“人类微生态的精准解析与干预”的学术报告,针对微生物组研究中“看不清、理不顺”等困境,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体系,包括基于降维采样与迁移学习的空间组学重构方法、微流控芯片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肠道绒毛空间蛋白组解析及肠炎模型研究。该研究为推动微生态研究从机制探索走向临床转化提供了富有前景的新路径。

图片27.jpg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苟兰涛教授在会上分享了“精子发生中的RNA修饰调控”的精彩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5-甲基胞苷(m5C)、假尿苷(Ψ)这两种RNA修饰对精子发生过程的调控。苟教授团队还通过Pus7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揭示其调控精子发生的具体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临床转化潜力,为男性不育的机制研究和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28.jpg

  南方科技大学刘星吟教授在会上重点分享了植物乳杆菌对卵巢衰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刘教授团队通过果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调控宿主表观遗传修饰,并指出植物乳杆菌可改善衰老果蝇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参与多种NAD前体合成途径,对卵巢发育具有关键影响,为干预卵巢衰老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29.jpg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颜宏利教授在会上分享了“男性睾丸衰老的前沿及诊治探索”。其团队通过临床数据证实,高龄生育不仅增加子代自闭症等疾病风险,更通过表观遗传改变产生跨代影响。干细胞疗法与外泌体技术展现出修复DNA损伤的潜力,而现有抗氧化剂和睾酮替代疗法的局限性凸显了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和基因修复技术的迫切性。

图片30.jpg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的李达教授带来“宫颈与宫腔菌群对生育健康的影响初探”的精彩报告。李教授发现乳酸杆菌在宫颈菌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构与胚胎的成功植入及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同时,健康女性的宫腔内也存在一个低水平的内源性微生物组,而阴道加德纳菌则是引发子宫内膜炎的重要致病菌。靶向调控生殖道菌群的治疗策略被视为未来提升生殖健康的重要方向。

图片31.jpg

  西湖大学郑钜圣教授在会上报告题为“Maternal gut microbiome during early pregnancy predicts preterm birth”。郑教授指出,生命早期的不良环境暴露(如饥荒)会永久性改变成年后的肠道菌群状态,早产儿拥有独特的菌群指纹图谱,与后期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通过监测和调节肠道菌群,有望实现全生命周期有效防控慢性疾病。

图片32.jpg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刘翠清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关于“环境驱动代谢损伤的转化研究:病因、代际作用和精准防治”的精彩报告。刘教授指出,大气污染物(如PM2.5)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已成为代谢性疾病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刘教授团队持续深入探索大气环境污染及其干预措施,旨在为揭示代谢性疾病的环境病因学提供科学证据。

图片33.jpg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刘南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化学小分子细胞年龄重编程”的精彩报告。刘南教授团队采用DNA甲基化水平作为评估细胞年龄的核心量化标准,发现特定小分子化合物能有效减少细胞的“培养时间年龄”,从而改善多种衰老相关表现。该方法的核心优势在于既可逆转老化细胞的多种典型标志,同时有效避免传统重编程方法可能引发的细胞去分化等副作用。

  本届大会历时三天圆满落幕。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着生殖衰老及生殖微生态领域的前沿热点展开了精彩深入的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频繁热烈。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生殖医学学科技术交流,加强上海市级医院生殖医学联盟沟通合作,为共同推动生殖医学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大会主席李文教授和执行主席孙宁霞教授致辞闭幕,向大会的圆满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参会的领导、专家和参会代表们对大会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对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同道们提出新的期许和期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在我国的生殖医学事业上再接再厉、再创新绩!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

审核:李文 上海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会长




近期会议

更多

    医师分会

    更多

      专业委员会

      更多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师协会 办公室:021-22121757 医师定期考核:021-22121547 专科规培:021-22121654

        协会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477号 邮编:200040  电子邮箱: shanghaimda@163.com

        沪网安备31010602000626号 沪ICP备13019324号-1 技术支持:医东网络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