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下午第九届海上检验医师论坛之血液体液学论坛如期举行。论坛主席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王剑飚教授。
本次论坛邀请到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做好血液体液检验。与会人员济济一堂,热情高涨,享用了一场血液体液知识的盛宴。本论坛既有多种常规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又有最新实验技术的介绍;既有相对少见的外周血形态学、罕见尿液管型的识别及体液脱落肿瘤细胞形态学的分享,又关注了形态学分析仪的室间比对,提升了一线工作人员的检验技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及指导价值。
本次论坛分为两部分:专题报告和大会报告。
专题报告的第一位授课专家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沈薇教授,主持专家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顾梅秀教授。
沈教授发表了题为《多种凝血检测技术的综合分析与应用》的演讲,介绍了丰富的凝血基础知识、开展的凝血检测项目及检测技术分类。沈教授以多个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和狼疮抗凝物检测的结果解释为例,阐述了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结合的重要性,提出对于检验结果要常常思考其检测正确与否,对于常见的D-二聚体假阳性的识别及处理流程做了详细说明。沈主任提示我们,要想联合使用好常用的检测技术,需要拥有扎实的凝血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并与患者自身情况相结合,才能帮助医生正确解读凝血相关检验结果,帮助临床诊疗。
专题报告的第二位授课专家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汪萍教授,主持专家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检验科庄文芳教授。
作为新华医院检验科的骨干成员,汪教授拥有二十余年的丰富临床检验经验,本次论坛发表了题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实验室诊断规范》的演讲。汪教授分析了诊断规范制定的必要性;对指南中的7个关键点分别做了详细阐述,特别介绍了M蛋白的定量方法,比较了免疫固定电泳法、免疫化学法和质谱法的优劣;同时讲述了人工智能在M蛋白定量方面的应用,AI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大会报告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检验科曹文俊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林勇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李绵洋教授发表了题为《骨髓形态学检验在临检能力建设中的作用》的演讲。李教授以临检组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当下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核心。随后以数个生动的案例讲解了骨髓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提到:尽管血细胞分析已进入全自动化阶段,但血涂片检查对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告也介绍了各种异常血细胞的形态特点,通过一例临床病例的分析,在形态学检查的帮助下,纠正可能发生的误诊,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形态学检查的认知。李教授最后分析了检验的质量控制、人才培养、科研提升等各方面,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随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检验科张钧教授发表了题为《质谱流式:高通量无补偿的流式检验在肿瘤免疫中的应用研究》的演讲。流式细胞术聚焦单个细胞特性,在免疫检测和多种疾病的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一种最新的流式分析方法,张教授首先简介了质谱流式技术,随后对质谱流式与其他流式技术做了简单对比,重点阐述了质谱流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如在免疫检查点治疗、血液病预后标志物的筛选、辅助发现炎症疾病进展、与其他技术联用发现感染风险相关免疫学因素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享了他的团队利用质谱流式技术在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方面所做的工作。
会议的下半场聚焦形态学检验,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王蓓丽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检验科张敏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由尿液形态学专家,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的张时民教授做了题为《尿液罕见管型的识别及诊断价值》的报告。目前尿液标本已可识别21种管型,不同管型代表不同诊断价值。张教授展示了大量实际标本的图谱,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9种罕见管型(包括本周蛋白管型、纤维蛋白管型、轻链蛋白管型、空泡变性管型、含铁血黄素管型、结晶管型、胆红素管型和泥棕色管型等)在光镜、相差显微镜及染色后的形态学表现。张教授特别提出泥棕色管型可预示急性肾损伤、急性肾小管坏死,建议作为危急值报告临床。
随后论坛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的王剑飚教授做了题为《外周血细胞形态与遗传性疾病》的演讲。王教授通过Chediak-Higashi综合征、Pelger-Huet畸形、HBH病等三个临床案例的分析,分享了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基因检测及临床诊断标准等知识,指出外周血细胞形态在遗传性疾病诊断中起到快速筛查和提示作用,结合基因检查,可对疾病早期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案例中临床沟通至关重要,根据外周血细胞形态的提示,积极与临床沟通,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家族史,对最后的诊断提供帮助。
随着血细胞形态分析仪的广泛使用,各品牌形态分析仪的预分类是否可靠,各实验室间的预分类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上海市临检中心血液体液室联合瑞金医院检验科做了有益的探索。上海市临检中心血液体液室徐翀教授做了题为《形态学分析仪实验室间比对初步研究》的演讲,介绍了形态学分析仪实验室间比对的调查设计及初步结果,指出由于各仪器选择扫描的区域不同,使得仪器间的预分类有差异;分析仪如果长期未校准,会增加预分类的偏离;同时各仪器对异常淋巴细胞、反应性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及中、晚幼粒细胞的识别能力不足,还需要人工进行进一步确认;但如果人工的识别能力不足,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分类的偏离程度。各医院应加强形态学培训和进修学习,不断提升人工识别能力。
最后一位授课专家是上海长征医院检验科宓庆梅教授。她带来题为《体液中脱落肿瘤细胞形态学及案例分享》的演讲。宓教授从细胞大小、细胞核、细胞浆、细胞排列等多个维度对肿瘤细胞形态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简述了退化细胞、核异质细胞的识别要点。随后的案例分享囊括了胸腹水、脑脊液、肺泡灌洗液、尿液等各常见临床标本类型的细胞形态,涉及肝硬化引起的核异质细胞、淋巴瘤细胞、鳞癌细胞、尿液脱落的梭形细胞、肺泡灌洗液中镰缨滴虫等。最后宓庆梅教授强调,尽管诊断报告由病理科出具,我们体液常规只是一种描述性报告,但如果在体液标本中能够检出脱落肿瘤细胞,可以给临床一个有益提示,为临床诊断提供方向。
本次论坛圆满结束,论坛主席王剑飚教授做了最后总结致辞,感谢授课专家的辛苦付出,感谢与会人员的坚守,期待明年我们再相会。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
审核:王剑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