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失眠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一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眠药作为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历史和发展历程也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带你了解安眠药的前世今生,让你对安眠药有更深入的认识。人类对于安眠药物的探索和应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睡觉与觉醒》一书中列举的wine、popy、mandrake和rye grace,到中国古代《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半夏秫米汤,以及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关于灵芝安神利眠的描述,这些古老文献都揭示了人类对于安眠药物天然来源的深刻认识和利用,为后来安眠药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基础。近代研究与开发的安眠药大致可分为五代:
01
第一代安眠药
前巴比妥类
第一代安眠药的发现揭开了近代安眠药研究与开发的序幕,其代表药物为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水合氯醛在体内被乙醇脱氢酶还原为三氯乙醇,三氯乙醇是催眠的活性成分。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水合氯醛是常用的催眠药,后来因其安全性差、显效慢等缺点而被淘汰,现只用于动物麻醉。
02
第二代安眠药
巴比妥类
●1864年,德国著名科学家Adolf Baeyer利用丙二酸二乙酯与尿素反应,成功合成了巴比妥酸,开启了巴比妥类药物的合成与发展之路。后经Hermann Emil Louis Fischer的衍生物开发,以及Josef Von Mering医生的实验验证,极大地推动了镇静催眠药物的研究进展。
巴比妥类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GABA受体,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导致神经细胞膜超极化,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其代表药包括长效类的苯巴比妥、巴比妥;中效类的异戊巴比妥;短效类的司可巴比妥、海索巴比妥;超短效类的硫喷妥钠等。随着剂量的增加,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由弱变强,小剂量使用起到镇静、催眠作用,中等剂量引起麻醉,大剂量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长期应用还可产生依赖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该类药物逐渐被更为安全的安眠药所取代。
03
第三代安眠药
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一类新型安眠药。这类药物与GABA受体多位点结合,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等多种药理作用。因其起效快、疗效确切等特点,现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类药物。其代表药包括短效类的三唑仑、咪达唑仑;中效类的劳拉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长效类的地西泮和氯硝西泮等。
短效类药物主要用于改善入睡困难症状,中效类药物主要用于改善维持睡眠困难,长效类药物主要用于改善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该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头昏、嗜睡、乏力、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精神系统异常,易发生耐受性、依赖性、成瘾性,停药后会出现反跳性失眠和戒断症状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04
第四代安眠药
非苯二氮卓类
●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是上世纪90年代问世的一类新型安眠药。这类药物与GABA受体结合位点比较单一,其催眠作用更为单纯。相较于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起效更快、吸收效果更好、安全系数更高,肌肉松弛作用和后遗效应等副作用更小,因此,该药目前已成为欧美国家首选的安眠药物之一,在国内市场上,该类药物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其代表药主要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佑佐匹克隆等。虽然早期的资料强调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小,但佐匹克隆和唑吡坦依然有成瘾和依赖的报告,突然停药可能会有1~2晚的撤退症状和反跳性失眠,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
05
第五代安眠药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食欲素受体阻断剂
●褪黑素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能够模拟褪黑素的作用,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食欲素是一种促觉醒物质,食欲素受体阻断剂则是一类能够竞争性地阻断食欲素和食欲素受体结合的药物,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和数量。以上两类药物的使用尚存在争议,因此,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失眠问题。
安眠药在失眠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前世今生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制、用药潜在风险,从而督促我们遵守用药注意事项,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特别提醒:服药需要遵医嘱。切勿自行服用药物!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苑成梅主任及团队
审核:殷善开(上海市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陈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