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宗旨: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
首页 >>  工作动态  >>   详情

上海病理人抗疫纪实 —来自上海市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的系列报道(二)

时间: 2022-07-07

为了弘扬上海病理人的抗疫精神,病理科医师分会于4月23日发出了“收集抗击变异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先进事迹的通知”,对此次抗疫以来各单位病理科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总结。很快就收到了二十余家医院病理科发来的抗疫报道,展示了病理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的感人至深的事迹。5月5日上海市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网站刊登了上海病理人抗疫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一),今天,我们将推出“上海病理人抗疫纪实的系列报道(二)”,以飨读者。也希望有更多的医院发来你们的抗疫事迹,彰显上海病理人的精神风采。

一、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努力奋进:请听来自上海长征医院病理科的报道

在这汹涌的疫情肆虐之时,上海长征医院病理科全体成员在病理科党支部祝峙书记的带领和指导下,响应医院号召,在保质保量完成医院病理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急诊核酸采样的支援和长征医院核酸采样突击队的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奋进,在抗击新冠疫情和保障人民正常就医秩序上谱写了自己的抗疫篇章。

病理科党支部时刻听从长征医院院党委的指挥和领导,响应医院号召,病理科支部书记祝峙主任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充分针对临床科室诊断需要,病理科工作特点,动员各位员工及时支援核酸采样及抗疫前线,及时有效地统筹规划病理科人员的方方面面,并时刻随疫情而改进,保障科内各项物资的及时供应,以保证临床及时有效地获得来自病理科的诊断支持。病理科副书记夏春燕副主任协调配合,安排调度,在长班制岗位值班及疫情变化中,与祝峙主任一起安排科内的人员调配,资源管理的大小事宜。青年委员李维卿及时联系各位青年医师,协同书记、副书记完成青年医生的工作安排及心理疏导等工作。保卫委员徐毅认真按照排班在岗轮岗情况安排提醒核酸检测,保证我科核酸检测按时进行。组织委员朱维健认真协同,保证疫情期间科内物资及时充分供应。在完成工作的同时,病理科党支部深谙后勤保障对前线工作的重要性,保卫委员徐毅在病理科主任祝峙教授的指挥调度与领导下,在医院后保中心强有力的物资保障下,认真调配,仔细筹措,深夜给每位科室人员送保供物资,给科室退休人员配药送药,让科室成员均感受到了党支部的温暖,无后顾之忧地去参加医院的各项工作。

在疫情期间,遵照医院通知施行长班制时,祝峙主任和夏春燕副主任更是身先士卒,认真负责,因部分报告较为疑难,耗时较长,时间紧任务重,两位教授及时地与临床沟通,完成术中冰冻诊断及术后标本的常规诊断。带领下级医生及技术员共同加班加点,保证报告的按时发出。某日深夜仍在工作的祝峙主任和住院医生李颖说到:“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我们的报告进一步治疗,我们尽早发出,病人就多一线希望!”科室的每一位病理人听闻此言都在心中更加坚定作为医生的光荣及努力,随着一份份报告不断发出,给予了临床治疗最强有力的支持。科室老主任余宏宇教授,虽是退休返聘人员,却一马当先,在得知科室需要,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奔赴医院,参与长班制的值班。细胞学组的蒋计生老师,虽年龄高,但每次科内安排到岗,均认真细致地复核李彬彬签发的每一份报告。细胞诊断组仅有蒋计生老师和李彬彬二位诊断医生,但依然保质保量、及时有效地发出了每一份报告。科室诊断医生马小梅、张晶、李维卿积极参与科室长班制轮班,克服家庭困难,赶往科里,尽早将报告发出,尽可能多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诊断医生陈军、施娟红虽封控在家不能赶往医院,依然尽自己所能完成各个病例的病理资料的调配,临床资料的搜集及患者之间的沟通。科室基地专培医生李颖,小区封控,距离远,爱人也在急诊一线工作,得知科里人手不足,毅然主动请缨,担起住院医生们的大梁,为住院医生们树立了榜样。“你们去吧,科里的事交给我!”这一句不算惊天动地,但是却让核酸采样前线工作的兄弟姐妹们内心无比温暖。受到其鼓舞,科室住院医生曹皓天、吕泽超、许文慧在轮班制中均像学姐那样,努力奋进。在长班制中更是少不了技术组的协同工作,祝峙主任的“尽早尽快”精神在技术组亦是口耳相传,在疫情之下,每次轮班的人较为局限,组长朱维健和徐毅两位技术组前辈安排好每次的技术组排班,做好人员搭配,保证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殊染色的顺利进行,同时做好质控,徐毅、吴春锋除自己到岗的时间外,依然悉心对各位技术员们在各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保证技术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廖望、金玉娴、王辰佳、孙帆、方典等在长值班中均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障每一张切片、每一份数据正常送交到诊断组手中。就像主任说的那样,“我们尽早发出,病人就多一线希望” 每一位病理人都带着这一份光荣和使命感在这场疫情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断努力奋斗。截止至4月22日,共发出包括术中快速诊断、常规诊断及细胞诊断共计223份病理诊断报告,有效保障了疫情封控期间医院各类手术的有效进行及临床科室的救治。

  封控期间,基地专培医生林旭、崔娜,得知医院组建核酸采样突击队时,第一时间踊跃报名。经过培训核酸采样及抗疫相关技能后,跟随采样队奔跑在上海各个核酸采样点,全力完成黄浦、杨浦等多个社区核酸采样工作。采样中,她们克服高温、暴雨等不利条件,与时间赛跑,高效率完成极高的采样量。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时间消耗,不喝水不上厕所,一坚持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工作到深夜,常常是饿得前胸贴后背。结束一天的工作,脱下浸透汗水的防护服,双手也因长时间浸泡而开始蜕皮。可是她们说:“这点苦算不了什么,我们能多做一个就多出一分希望!”,正是她们的踏踏实实,努力奋斗的作风,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断鼓舞着每一位病理人,向她们学习,踏踏实实,努力奋斗。住院医师张正委、吕泽超,在保证正常轮转计划的情况下闻令而动,积极前去门急诊支援核酸检测,在圆满完成任务后,听从组织安排,进行长轮班制度工作,配合上级医生积极主动探索,完善沟通,完成临床科室术中冰冻报告及常规石蜡报告。吕泽超医生更是在极端暴雨天气里,及时发现科室临近骨密度检查室的房间漏雨情况,及时上报,并积极帮助骨密度检查室排水止漏,保障了医院的仪器设备和财产的安全。疫情来袭,我们共克时艰,在病理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不同角色中转换,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为我们的生活中的冉冉升起的希望不断努力奋斗!

1.png

二、抗击疫情,有你有我:请听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山医院病理科的报道

三月初,天气还有些冷,上海市民还在羽绒加身时,奥密克戎就已经蹑手蹑脚地潜入了这座城市。

3月6日,宝山医院全员核酸,随后开启为期一周的闭环管理。宝山医院病理科一名医生和一名技术员随即进入封控院区,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临床科室保驾护航。

从三月的乍暖还寒到四月的春暖花开,上海的疫情逐渐严峻起来,各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关了,超市店铺关了,公交地铁部分线路停运到全部线路停运,部分单位居家办公到只有抗疫相关人员才能出入小区。在此期间宝山医院先后派出核酸采样队伍及隔离点医疗队对抗这轮奥密克戎新冠疫情的袭击。宝山医院病理科也不甘示弱,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无论是凌晨四点的集结还是凌晨五点的归来,都是准时到位,毫无怨言,先后参与核酸采样60余人次。

即便面对阳性病人,我们病理人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穿上大白服,套上隔离衣,在凌晨一两点钟,由三轮车载着一路飞驰在空旷的马路上。白天来时还热得汗流浃背,此时的风却冷得有点儿刺骨。在微弱的灯光下,在瞌睡虫来袭时,宝山医院病理人振作精神,追阳近两百人。

除了积极参加核酸采样,宝山医院病理科党员同志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帮助居民寻医配药,辅助居委消杀发放抗疫物资,保证了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奥密克戎肆虐之际,抗击疫情,有你有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2.png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山医院

三、请听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理科的报道

自2022年3月以来,上海疫情形势日益严峻,疫情形势变化牵动着上海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心。曙光医院于疫情初期便成立相关工作组奔赴抗疫一线,病理科虽不是抗疫一线科室,但所有病理人都时刻准备着,病理科主任亲自带队驻守医院,在食宿条件简陋的情况下,驻守医院已一个月余,近日在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任务吃紧的关头,曙光医院病理科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号召,投身抗疫一线,参加社区核酸采样队伍,我们先后派出2支小分队,共计10人次参与抗疫任务,此次采样小分队深入浦东新区确诊阳性社区进行采样,任务辛苦,风险大,且逢大风大雨天气,队员们坚守岗位,圆满完成任务。目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坚守仍在继续,这需要所有人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打赢打胜疫情防控阻击战,病理人也需要在防控疫情斗争中体现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3.png

(附图说明:1. 曙光医院病理科核酸采样第一小分队。2. 曙光医院病理科主任为队员们做出发前准备。3、4.曙光医院病理科核酸采样第二小分队。)

四、胸科病理人抗疫进行中:请听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病理科的报道

  2022年3月以来,上海正经历新冠疫情防控近3年来最困难的时刻。在这艰难的时期,我们胸科病理人却以坚韧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坚守在工作岗位,恪尽职守,快速准确地发出每一份病理报告。在有医生、技术员因小区封控无法到岗时,其他在岗人员毫无怨言,服从分配,身兼二岗甚至数岗,尽量补位完成工作;有的职工因所住小区管控措施严格,不能每日出入小区上下班,为了不影响工作,曾连续几天或整周住在科室办公室里,这其中就有我科已经退休返聘的老技术员、老党员赵兰香老师,还有分子组的技术员郭连英同志为了及时完成患者的分子检测,连续在科内住了2周;在浦西封控,公交、地铁停运的情况下,我科分子病理组的赵瑞英同志连续几天骑单车往返松江上下班,一次单程就近30公里;还有因小区被封控14天不能出门的年轻技术员李淑婷,自愿报名参加了小区的志愿者团队,无畏风险,帮助他人;更有在医院组建支援核酸采样后备队时,我科医生、技术员多人踊跃报名……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不断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胸科病理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就是他们这些能够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4.png

五、病理“疫”线,爱中守护:请听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报道

大爱无言,真情无声!自3月中旬以来,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一线医护拼搏奋战的背后,有一个群体也在默默守护、倾情奉献!一边做好防疫工作,一边继续配合临床手术完善后续诊疗工作。我们就是被称为“幕后英雄”的五官病理人。

(一)同心抗疫,支援前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应对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科积极响应医院号召, 3月23日一早,科室工作群发布紧急通知,医院招募医务人员参加抗疫医疗队,支援一线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通知一发,科室党员骨干胡春燕、孙骥及两位住院医师叶敏、张晓摩第一时间踊跃报名。随后便是严格的岗前培训、考核,大家相关督促、相互关爱,严格遵守并落实各项防疫政策。科室成员叶敏作为医院的第一批医疗队员已在3月31日投入到战疫最前线,第一站便是新国际博览中心W5馆方舱,主要从事新冠患者的收治、护理工作、核酸检测等,工作节奏十分紧张,经常忙至凌晨时分,她用汗水与智慧坚守在前方阵地!目前工作已转至嘉定F1赛车场方舱隔离点继续奋战。其余三位同事作为医院的第二批医疗队员,也随时待命奔赴前线。特殊时期,科室两位领导林岚和毕颖文主任的爱人都长时间坚守在抗疫第一线无法回家,她们不仅承担起科里各项工作安排,还全力做好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默默支持着奋战在一线的爱人,让他们“疫”无反顾,全情投入!

(二)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结合当下疫情形势和医院情况,科室核心小组积极商定浦江汾阳两院区工作规程、防疫及应急举措,并随着防疫要求的动态变化应对挑战,病理科的管理制度也作了更精细的调整。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在严防严控的前提下,为避免少接触,科室领导立即筹划了病理会诊简易流程,特设立线上线下渠道为患者提供咨询和指导患者提交会诊相关资料,开展互联网医院云端服务,让居家的病理同仁在线上也能为患者答疑解惑。危难时刻显真情!4月4日线上一位焦虑的鼻腔恶性肿瘤会诊患者,未带病理报告及白片等相关资料,胡春燕副主任医师积极指导患者联系原就诊单位拍摄电子版病理报告,并嘱咐患者来我院时间和注意事项;李诗敏及朱莉两位副主任医师全程给予关爱并落实,事事以患者为先,确保会诊报告第一时间送至病人手里!互联网上除咨询病理专业问题外,还遇到部分患者咨询临床就诊事宜,我们尽全力给与解答和帮助,对于急切就医患者,给与耐心安抚、疏导及关爱。这群平日里在患者眼中的医者专家,此刻更像是朋友、亲人。疫情当下,病人数量相对减少,但我院急诊手术和危重症手术依旧正常进行,病理科积极配合临床手术需求。由于许多小区楼栋封控管理,科室人员急剧减少,人手紧张,然而能够到岗的同事毫无怨言。李诗敏副主任医师带头坚守岗位,勇挑重担,兢兢业业地完成日常工作;王纾宜主任虽然楼栋封控,但依旧心系科室工作,利用网络平台给与及时指导,使部分疑难报告可以顺利发出。

(三)病毒无情,病理有情。在科室领导的带领下,病理科全体人员每周二在云端相聚,分享彼此的隔离生活和工作,分享邻里间关爱带来的每一份感动,分享做小区志愿者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前期物资紧缺的时刻,相互了解同事小区情况、家庭境况等,大家同心协力、守望相助。林岚主任主动把家里的蔬菜、点心分享给需要的同事,毕颖文副主任时时关心大家的身心健康,及时分享医院工会链接的员工关爱活动:如音乐线上康疗、“一起抗疫,音乐有你”、《智慧陪伴,做不焦虑的家长》等精品课程。病理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位员工的内心更加坚强、乐观!作为医务工作者,大家也积极参与小区的志愿活动,为邻舍提供代取药服务,积极弘扬正能量,体现医务人员的奉献和担当。

在这场战役中,病理人默默地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使命必达,爱中守护,倾情奉献。加油病理科,加油五官科医院,加油上海!让我们同心战“疫”,共待花期!

5.png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病理科 胡春燕

                                   2022-04-27

六、战抗疫中的我们—请听来自上海普陀区妇婴保健院病理科的报道

今年的早春上海人民受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的袭击,这次疫情的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多是我们从未经历的。普陀区妇婴保健院病理科的全体人员积极加入了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她们首先接受了穿脱隔离服、核酸采样、扫码登记等工作的严格培训。此后在战役的日日夜夜,她们大白穿在身,迎着初春的晨光整装出发,披着夜晚的繁星疲惫返回,无论是对小区居民的混管采样、还是封控阳性楼的单管采样,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咬牙坚持着完成每天的繁重工作,甚至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之久。为了能够参加核酸采样工作,在所住小区封控管理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走出家门,在医院驻守近1月,家里的老人和孩童都不能照顾,她们确实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大家还在小区里做志愿者,帮助核酸采样维持秩序,为居民运送物资到家。我们病理人为上海的社会面早日清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6.png

(附图说明:1. 普陀区妇婴保健院病理科人员参加医院外出核酸采样。2、3、4. 普陀区妇婴保健病理科人员在核酸采样工作中。)

普陀区妇婴保健院病理科

七、守沪,永不缺席:请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病理科的报道

3月伊始,乍暖还寒,草木等待换装。然而奥密克戎之毒悄无声息地席卷申城,此次疫情传播迅速,形势严峻复杂。3月3日新增本土感染者5例,3月10日新增感染者75例。一周之内,连续多个小区被封。每天,都有同事小区被封控,无法上班。沪上多个医院接连封院,我们也不例外。3月4-5日仁济南院门急诊暂停,3月7-8日仁济东院门急诊暂停。从这时始,病理科刘强主任办公室的简易床就未曾收起。封楼层、开放、再封楼,再开放……3月17日下午,突然接到通知,我们1号楼要封楼,各科室迅速统计留院人数,其他人员疏散,闭环时间、范围,一切未知。此时,病理科青年技师陈豪主动要求留院。

从这天始,病理科进入战时状态。由院党委书记为楼长的楼管理组每天发布防疫信息,检查防疫措施落实情况。为适应新的防疫形势,我科调整人员,安排了一周一轮班闭环管理措施,每批包括医生3名,常规冰冻技术员1名,文秘1名,分子检测人员1名,酶标技术员1名,以最少的人员维持科室日常运转, 如标本较多,则临时安排居住在附近或有交通工具的人员到岗。自3月28日至5月6日的40天防疫特殊时期,仁济病理科维持常规、冰冻、细胞学、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的正常运转,期间完成常规1911例,冰冻93例,免疫组化375例,分子535项次的病理诊断任务,其中有4例新冠病毒阳性患者的标本。

在一批又一批留院坚守岗位的人员中,始终有一位年轻人的身影,他就是陈豪。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年轻的男员工,是病理科的“重要劳动力”,自3月17日病理科闭环管理50多天来,陈豪始终吃住在病理科,这期间,参与了2千多例常规和冰冻标本的包埋切片和染色。除此以外,科室的防疫和生活物资、耗材,也是他负责申领分发,计20余次。年轻、热情、踏实、充满活力是他的特征,4月1-2日,陈豪参加仁济医院战役青年突击队,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师生做核酸采样;4月3日仁济医院病理科组织特殊时期志愿者小分队,当天南院调整为定点医院,他报名协助转运部分病人至东院,分批运送,他一场都没有落下。因封控和缺少交通工具,科内一位同事的老父亲配药成为难题,又是陈豪开车把药送到了她家。

至今,抗疫仍在继续,陈豪同志继续在岗。这段时期,科室里总有几个熟悉的身影,许久不回家,在科室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我们不是一线,但是一线有召唤,大家闻令而动,封控在家的战友们,随时等待排班,回归岗位。我们服从指挥,互相取暖,为身边的先进个人感动,也向先进个人学习,更愿意和他们一同战斗,这是病理科平凡生活中的感动!

天气渐热,草木已换上了青翠的绿色,上海这片我们热爱的家园,仁济这个我们奋斗成长的地方,终究会繁花盛开,如期而至的,还有每一个安康的你我。

7.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同心抗疫,长海病理人在行动:请听来自长海医院病理科的报道

疫情突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紧张而有序地展开。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作为保障科室工作正常运行,凝众志,汇洪流,奋斗在前不放松。

同心战疫,共克时坚,长海病理人在行动。病理科的工作被称为“疾病的判官”,在医疗过程中主要承担病理诊断工作,通过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等,为临床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因此,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4月1日开始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没有一天懈怠。

疫情防控处于胶着的关键时刻期,在科室何妙侠主任的带领下,诊断组和技术组部分人员主动住进医院,坚守在医疗工作一线,在有效防护的前提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舍小家、顾大家,攻坚克难,保证标本取材、切片制作、快速冰冻诊断和常规病理诊断工作的顺利完成。一直以来,她们甘居幕后,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她们甘于寂寞,沉得下心性、坐得住“冷板凳”;她们没有鲜花和掌声,却兢兢业业为临床诊治保驾护航。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确保了病理科医疗服务和运行保障平稳有序,同时,在形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为上海市连做3例尸检。这些平凡的人们不惧危险,尽自己所能努力着、坚持着、付出着。

同心抗“疫”,同“屏”共振。封控期间,为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病理科特开启病理实习课线上教学新模式!直播授课既新颖又充满了挑战。正式上课之前,科室特组织授课老师们进行了试讲并请各位专家教授针对性的点评,以保证教学质量。直播时,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及时提问,带教老师实时线上答疑。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凭借着创新的教学思路和对工作饱满的热情,各位老师方能不负领导的重托、家长的厚望和学生们的期待。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封控期间,病理科及时推出科内科研资助项目,鼓励年轻人利用好时间,读文献,找思路,将科研工作提升台阶。科室每日或隔日进行线上碰头,不断给年轻人鼓励、打气,让科室所有人员不因封控而隔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科室正能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长海病理人砥砺奋斗,充分发挥“绿叶”精神,争做临床科室坚强后盾和有力支撑,在担当中展现出傲人风采。我们坚信,再大的风雨也带不走所有的阳光,困难终将过去,明天一定会更好!

8.png

(附图说明:1.何妙侠主任带领科室年轻人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运行; 2、3.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长海周六手术不停,病理诊断保障不怠;4.科室定期、及时对科室环境进行消杀)

长海医院病理科   焦莉娟,何妙侠

九、阿克曼同心抗疫,守“沪”平安:请听来自上海市阿克曼医学检验所病理科的报道

2022年上海的春天,也许会成为许多病理人心中难忘的一段记忆,新冠病毒样本等待检测、其他重症病患们等待救治,无数病理人接受了一轮又一轮严峻的考验。上海阿克曼医学检验所积极响应号召,不遗余力的调动组织资源,及时组建两条战线与新冠病毒和重症疾病做斗争,一方面积极参与核酸检测抗疫,打好防疫战,另一方面坚守病理检测任务,保障医生的诊断供应,打好重症病患的守护战。每一面,都竭尽所能地为生命开辟着绿色通道,不负使命地完成社会对于我们的信任。

听令而行 我们定不负重任。“核酸检测”是抗疫的第一道大任务、大难关。核酸检测报告里简要的“阴性”两字,不仅是广大群众的“定心丸”,更是一颗颗申城复苏的“希望种子”,而它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像阿克曼人一样的抗疫人员的昼夜值守,而阿克曼人的背后,肩负着病理人的战疫使命!

接到核酸检测采样任务时,阿克曼病理立即投身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深夜紧急组队战斗,实验室里,一声令下,全员开启战疫连轴作战模式,明确分工,科学配合,每一秒都是心力与体力的双重负累,因为一份核酸标本被采集时,可能不到一分钟时间,可是检测一份标本却要长达几个小时。从样本签收登记、核酸提取检测到报告审核上传,这几个小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检测技术人员严谨细致,全神贯注。

疫情防控检测工作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核酸标本源源不断地涌来,“排队”等待检测的试管摞得像小山一样高,技术人员需要快速登记以尽快进入检测流程, 半个多月以来,一直是如此24小时连轴转。面对一轮又一轮不能停歇的艰巨任务,负责扫码登记的同事冷静地说:“怕什么,手里的扫码枪就是我们抗疫的标枪,不怕苦累,录一个少一个,疫情早晚会结束的。”

从三月中旬起,无数个凌晨,阿克曼病理总部大楼灯火通明,实验室里更是不分昼夜,技术员一批又一批地对样本进行严谨的检测,仪器检测平台也是24小时连轴运转,配制、震荡、加样、提取、扩增……

实验室里交叠着检测与呼吸的声音,这分秒必争的紧张时刻,对像阿克曼病理各位带头的检测技术人员而言,不过是他们战疫以来如呼吸般普通的每一刻。

她们火眼金睛般地盯着电脑,导数据、分析数据、判读结果,绝不误判任何一例核酸样本,每天经常忙到凌晨三四点,有时脸都来不及洗就在地铺睡一觉后立马投入战斗,与病毒传播赛跑,大家默契的在心里有了不成文的守则“少喝水、少休息、快一点”,有的人平均一天也就休息三、四个小时有的人甚至连续三、四十个小时不休息,休息要靠组长强制,吃住在检验所会议室,才保障了核酸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努力保障病理诊断,守护患者“生命线”。除了抗疫斗争以外,还有一个比新冠病毒更紧迫,更艰巨的任务,很多重症、癌症病患等待救治,只有保障他们的病理检测报告快速供应给医生,才能让医生诊断病情,确定救治方案。

毫不夸张地说,这张病理报告,就是维系他们生命的通行证,而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救治时间更紧迫,人员更短缺,整个城市的病理检测都面临极大的挑战,但阿克曼病理科张惠箴主任带领她的病理团队,全月无休、争分夺秒的努力,用时间守护住了患者的“生命线”。

封控前,阿克曼医学检验所病理诊断部张惠箴主任收拾行李开始驻扎在公司,原本因疫情积压的报告任务就很重,不料很多医生又被隔离在家,人员开始极度短缺,为了让每一份报告能高效高质地送到患者手中,她立马挑起大梁,带领病理医师团队在艰苦的环境中打地铺,为了争分夺秒地阅片,每次都是稍作调整又立马投入战斗。

为了缓解张主任的阅片压力,阿克曼病理诊断部高明溪医生主动挑起协同处理疑难病例的重担,她家中年幼的孩子总在电话中问她“妈妈,什么时候才回家?”但她为了患者的及时诊断,将内心对孩子的挂念转化成排坚克难的动力。

让病患拿到病理报告的最后一环就是签发报告,为了接好这场病理检测报告赛跑的接力棒,阿克曼病理诊断部袁天六、王英医生及其助理刘泽鑫、张辉在得知科室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他们全月无休包揽了科室重点病理服务的所有报告,24小时轮班不停歇的签发报告,才让无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10.png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这样的平凡人在阿克曼还有很多。他们是连夜奔赴医院的技术人员,是紧急调配资源的采购,是连续二十多个小时不休息,时刻做好调动、技术、程序等远程支持的同事……正是一个个拼搏的平凡的你我,一幅幅坚守的画面,汇聚成了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定格了阿克曼病理人在战疫中的难忘瞬间。

我们深信,数以万计的核酸检测报告、病理检测报告的背后,是社会对阿克曼病理人的托付与信任;而一份份专业的检测报告,是我们作为阿克曼病理人的真挚回馈。不分昼夜,不计苦累,是阿克曼病理人始终践行的价值观:“立信于心,尽责至善”,且,无论何时。

十、请听来自上海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的报道

三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抗疫警报再次拉响,这波疫情来势汹汹,变种病毒奥密克戎更加狡猾、传播性更强。在这一特殊时期,病理工作者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全市一盘棋,积极投入到抗击变异新冠肺炎防疫的工作中。

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以下简称:衡道病理)在这个特殊时期,积极响应号召、全力挺身而出,坚守诊断支持第一线,投身抗疫检测最前沿,以具体行动展现了“众志成城抗疫情、主动作为显担当”的金标准力量。

敢挑重担,衡道病理(上海中心)成为宝山核酸检测生力军。衡道病理作为国内首家认证同时也是单体最大的第三方病理诊断综合体,承担着众多公立医院及企业机构病理诊断任务,在上海疫情爆发前期,中心快速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新要求,在确保员工个人防疫安全前提下,调配中心人力,并安排专职人员通过远程支持,及时出具病理诊断报告。同时,处于清零攻坚的关键阶段在宝山区委区政府和相关主管委办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从主管审批、设施建设到验收合格,仅用了短短10天时间,位于宝山区的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以下简称:衡道病理上海中心)就以高标准实现具备日测数万管通量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基建。为筑牢抗击疫情防线,确保核酸检测的质量和核酸检测报告的及时性,衡道病理(上海中心)保持24小时连续奋战,人机不停开展核酸检测,全力以赴完成核酸检测任务,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支撑。衡道病理(上海中心)在收到各核酸采集点的标本后,接收人员会对标本数量、来源等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在信息系统核收标本,再由检测人员对标本进行核酸提取、配制PCR反应液、加入模板核酸后进行扩增,最后由PCR仪进行数据测定、分析,结果上传至系统。

助力复工复产,缓解企业抗原检测压力。自4月中旬上海首批666家企业名单正式公布以来,做好疫情防是前提也是重中之重。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为满足相关企业、机构防疫检测的需求,衡道病理第一时间调配抗疫物资,全体工作人员调整为应急工作状态,第一时间将抗原物资完成配送,经常连续分发、配货直至凌晨,然后快速送抵使用单位。截止四月底,衡道病理已经为六十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250万人份的新冠抗原试剂盒,助力全市防疫抗疫工作,积极配合复工复产推进,大大缓解了企事业单位的大批量人员检测压力。

联手病理专家,疫情公益直播课程搭建空中课堂。自4月全市采取分区封控管制以来,衡道病理一方面保证病理诊断、抗原检测业务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也也没有忘记成千上万坚守在岗位的病理人们的教学需求,积极筹备抗疫公益系列课程。经过2周紧锣密鼓的准备,衡道病理医学新媒体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王朝夫教授,通过线上直播为特殊时期的病理人们带来抗疫公益系列课程。自4月25日起,王朝夫教授通过衡道新媒体平台平均2天一次公益直播,每次历时3小时,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病理干货知识,平均单场在线近7000人次,互动评论超20000多条,通过衡道病理医学新媒体搭建的空中课堂,帮助更多的病理人在特殊时期不断提升自身诊断能力和持续学习积极性。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衡道病理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向体奋战在一线的医护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等致以崇高的敬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9.png

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

 

 

上海市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供稿

         (整理:易祥华,侯英勇,刘志艳,殷倩,葛晓雯,王顺利)

                            二0二二年五月三十日


审核:陈权



近期会议

更多

    医师分会

    更多

      专业委员会

      更多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师协会 办公室:021-22121757 医师定期考核:021-22121547 专科规培:021-22121654

        协会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477号 邮编:200040  电子邮箱: shanghaimda@163.com

        沪网安备31010602000626号 沪ICP备13019324号-1 技术支持:医东网络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