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约占成人体重的60%,是人体液中的主要成分。除此之外,钠、钾、氯、钙、镁等电解质溶液维持着体内细胞功能、心脏搏动、肌肉收缩、神经信号传递等,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然而夏季由于环境温度升高,人体出汗量增加,可导致汗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快速丢失,容易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本文将为大家分享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常见表现、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医学知识,帮助读者科学应对夏季健康风险。
一、 什么是脱水?
脱水是指水分丢失超过摄入的状态。水分的丢失包括汗液、尿液、粪便等途径。脱水时,不仅体液总量减少,电解质浓度也可能发生改变。根据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的比例,可分为三类:
1、 高渗性缺水:水分的流失多于电解质的流失。主要是由高温或高热引起皮肤表面大量出汗,水分蒸发未能及时补充引起。患者出现口渴、乏力、尿量减少等症状。
2、 等渗性缺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比例大致相当。主要是由于呕吐、腹泻等原因引起。患者可能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弹性降低等。
3、 低渗性缺水:钠的丢失多于水分,使得血钠浓度低于正常值。主要是由消化液持续丢失和等渗性缺水治疗时仅补充水分而未补充足够电解质造成。患者除口渴、乏力外还可出现神志淡漠、肌肉抽搐等表现。
高渗性缺水和低渗性缺水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二、 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常见表现
汗液中含有0.3-0.5%的氯化钠,当大量汗液排出时,会伴随钠的丢失。然而,在单纯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水分的丢失通常超过钠的丢失,因此夏季出汗导致的脱水可表现为高渗性缺水,严重时可引发高钠血症,严重时可表现为意识模糊、抽搐和昏迷等症状。因此,如果高温出汗后出现疲劳、乏力、恶心、头痛、肌肉不适、心悸、精神状况改变等症状,应高度警惕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可能,必要时及时就医评估。
此外,脱水本身会减少肾脏血流,导致急性肾损伤。持续的电解质紊乱也会直接损害肾功能。
三、 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1、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避免阳光直射。
2、 轻度脱水处置:如轻度口渴、疲劳,恶心等,可尝试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液体。首选口服补液盐, 如无法获得,可自制补液盐(1升饮用水+25克白糖(约2大勺)+3克食盐(约半小勺),搅拌均匀)或电解质功能饮料。
3、 重度脱水处置:如意识模糊、抽搐、持续呕吐、无法饮水、明显心悸、少尿或无尿等,应及时送医救治。
4、 口服补液盐是一种非处方药,药店有售,它有I、II、III三种不同的配方。对于高渗性缺水,常伴有高钠血症,可选择低渗透压的口服补液盐III,它的口感是三种中最好的,儿童使用的依从性也更高。口服补液盐I和II都是高渗溶液,配方II中含有枸橼酸钠,稳定性优于配方I。但I和II的配方口感较差,并且心功能衰竭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口服补液盐I和II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夏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的预防
1、 每日补充足量水分。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国际医学研究,健康成年人每日饮水 1500-1700毫升(约7-8杯),若计入食物中的水分(如蔬果、汤类),每日总水分摄入量建议男性约3000毫升、女性约2700毫升。因此,许多医学科普文章推荐成人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下一天喝“8杯水”。但在在高温、大量出汗环境下,需水量显著增加。一方面,当遇到夏季食欲不佳,食物摄入少,也应该增加水分的补充。另一方面,果汁、奶茶等大家喜爱的饮品中水分含量都低于纯水,奶茶的含水量仅为60-80%,大量饮用后仍可能水分摄入不足。
2、 限制高糖摄入:过多糖份摄入会使血液中渗透压升高,肾脏出现代偿性排水,多尿导致脱水风险增加,同时细胞中的水分进入体液中,导致细胞脱水,使肌肉细胞疲劳。茶、咖啡等有利尿作用的饮品也应适量饮用。
3、 避免高温暴晒:尽量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尤其避免在闷热、潮湿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久留。湿热环境下汗液蒸发减慢,机体散热困难,为维持体温反而会分泌更多汗液,加剧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4、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比起脱水,腹泻导致肠液丢失,极易引起电解质紊乱,损害器官功能。当高温出汗与腹泻叠加时,电解质紊乱风险显著增高。因此,夏季预防腹泻尤为重要。
五、重点关注特殊人群
对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需给予特别关注。
1、 婴幼儿与儿童:体表面积相对大,水分代谢快,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且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主动、频繁喂水(或奶),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和尿色。
2、 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性降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肾脏浓缩尿液功能减退,且常患多种慢性病(心、肾、糖尿病等)或服用药物(如利尿剂、泻药)易导致体内水分含量偏少,并且老年人常饮水不足。家属或照护者应主动提醒并协助老人饮水,提供清淡易消化食物,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3、 户外工作者或高强度运动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体力消耗和出汗量大。建议定时休息,补充口服补液盐III或电解质功能饮料,穿戴防护装备,避免中暑。
4、 慢性病患者: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等患者调节水盐平衡能力受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风险增加。同时需注意其服用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含甘草的中药等)对电解质的影响。避免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减少消耗,并根据情况及时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夏季高热容易使身体出现脱水与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同时,应注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溶液,控制高糖的摄入,注重饮食卫生,养成主动、足量饮水的好习惯、选择合适的口服补液盐或电解质溶液补充。对婴幼儿、老人等重点关注人群更应加强防护,适量补充水和电解质溶液,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夏天!
撰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 王彧杰 原永芳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药品应急与保障专业委员会
审核:陶 霞 上海市医师协会药品应急与保障专业委员会会长
陈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