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宗旨: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
首页 >>  工作动态  >>   详情

关于中暑,你必须知道的救命知识——从预防到急救的全指南

时间: 2025-07-21

引言

  2025年夏季,全球多地遭遇极端高温,中国部分城市气温突破40℃。据《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统计,热射病(最严重的中暑)死亡率高达30%-70%,但及时正确的救治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本文结合最新医学指南,用通俗语言教你识别中暑、科学急救和预防,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的疾病。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三类:

  1.先兆中暑:头晕、口渴、多汗,体温正常或略高(<38℃)。

  2.轻度中暑(热衰竭、热晕厥):体温38℃-40℃,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加快。

  3.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40℃,意识模糊、抽搐、昏迷,可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分为两种:

  1.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高强度劳动者。

  2.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因体温调节能力差,即使不运动也可能发病。

二、中暑的危害:不只是“头晕”那么简单

  热射病会导致全身器官“煮沸腾”:

  1.大脑:高温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引发昏迷、癫痫,部分患者康复后仍遗留记忆力减退。

  2.心脏: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严重时心脏骤停。

  3.肝脏/肾脏:肝酶飙升、急性肾衰竭(酱油色尿是横纹肌溶解的信号)。

  4.凝血系统:全身出血或血栓,如皮肤瘀斑、呕血、便血。

  关键数据:

  1.体温>40℃持续2小时,死亡率显著上升。

  2.老年热射病患者死亡率高达70%(与基础疾病相关)。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警惕这些信号!

  普通中暑:

  1.头痛、头晕、口渴、大量出汗。

  2.体温升高(38℃-40℃),面色潮红或苍白。

  热射病(立即送医):

  1.核心体温>40℃(注意:部分老人体温可能不高,但意识模糊)。

  2.中枢神经异常:胡言乱语、抽搐、昏迷。

  3.多器官损伤:无尿、黄疸(眼白发黄)、呕血等。

  特殊人群注意:

  1.婴幼儿:哭闹不安、皮肤发烫、拒奶。

  2.老人:可能仅表现为“行为异常”,如突然不理人。

四、中暑的急救:黄金30分钟决定生死

  记住口诀:“脱、泡、送、补”

  1.脱离热源

  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空调房最佳),脱去外衣。

  2.快速降温(核心!)

  冷水浸泡: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20℃左右水中(如浴缸、水池),优先浸泡大血管部位(颈部、腋下、腹股沟)。

  蒸发降温:若无冷水,可用湿毛巾包裹全身,风扇猛吹。

  冰敷替代:冰袋放于颈部、腋下,但效果较差,需频繁更换。

  注意:

  不要用酒精擦拭(可能中毒)。

  不要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中暑无效且伤肝)。

  3.测量体温

  首选直肠温度(肛温),耳温、额温可能不准。

  4.补液

  清醒者喝含盐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

  昏迷者禁止喂水,防止窒息。

  5.紧急送医

  若降温后仍昏迷、体温>39℃,立即拨打120。

  转运途中持续降温(如车内空调开最低,冰袋敷身)。

五、中暑的预防:做好这几点,安全度夏

  1. 高危人群加强防护

  老人/儿童:避免正午外出,居家通风或开空调。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夏季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

  户外工作者: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穿透气衣物。

  2. 科学补水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每小时喝200-300ml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避免酒精、咖啡因(加重脱水)。

  3. 热习服训练(针对运动员、军人等)

  提前1-2周逐步增加高温环境运动时间,每日训练1-2小时。

  训练后测量体重,体重下降>2%提示脱水。

  4. 识别危险环境

  湿度过高(>60%)时,汗液难以蒸发,更易中暑。

  汽车内温度10分钟可升至50℃,切勿将儿童、宠物单独留车内!

  5. 备药与装备

  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无酒精型)、风油精(辅助降温)。

  穿戴:遮阳帽、冰袖、便携小风扇。

六、常见误区

  ×误区1:“中暑捂汗就好。”

  → 正确:中暑需散热,捂汗会加重病情。

  ×误区2:“年轻人不会得热射病。”

  → 正确:2022年军队医院数据,26%热射病患者是健康青壮年。

  ×误区3:“昏迷后掐人中有用。”

  → 正确:掐人中无效,降温才是关键!

总结

  中暑不是小问题,热射病致死率极高!记住:

  1.快速识别:高温暴露+意识改变+体温>40℃。

  2.立即降温:冷水浸泡>蒸发降温>冰敷。

  3.预防优先:补水、避暑、关注高危人群。


(注:本文参考《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及WHO高温健康建议,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撰文: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 陈奇通 李文放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药品应急与保障专业委员会

审核:陶霞 上海市医师协会药品应急与保障专业委员会会长

   陈权




近期会议

更多

    医师分会

    更多

      专业委员会

      更多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师协会 办公室:021-22121757 医师定期考核:021-22121547 专科规培:021-22121654

        协会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477号 邮编:200040  电子邮箱: shanghaimda@163.com

        沪网安备31010602000626号 沪ICP备13019324号-1 技术支持:医东网络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