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现在可是个‘痛’并快乐着的人。癌症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色——疼痛管理专家。每天,我和疼痛玩着捉迷藏,有时候我赢,有时候它赢。”一位癌痛患者这样调侃到。
癌痛,这一由癌细胞生长对神经和组织造成的损害所引起的疼痛反应,是晚期癌症患者面临的主要痛苦之一。它不仅侵蚀着患者的身体,更在无声中蚕食着他们的意志和尊严。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天约有200万人正在遭受癌痛的折磨,在我国,每分钟就有6-8人被确诊为新发癌症,其中约一半的患者存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癌性疼痛。传统的癌痛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或静脉应用镇痛药物,虽然方便,但长期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也给患者带来了药物副作用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名为“鞘内输注系统”的治疗方式应运而生,为顽固性癌痛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一、鞘内输注系统的组成:疼痛的“隐形克星”!
鞘内输注系统,也被称作“鞘内吗啡泵”,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将药物直接送入脊髓蛛网膜下腔的先进技术。这种系统由一个小型的输注泵和一根柔软的导管组成,导管的一端植入患者的脊髓腔,而另一端连接到输注泵上,然后将输注泵埋藏在患者的皮下,通过这一整个系统,药物可以精准、持续、缓慢、匀速地输入到脑脊液中,从而直接作用于脊髓的镇痛靶点,达到预期的镇痛效果。
二、鞘内输注系统的优势:小剂量,大效果,笑对疼痛!
鞘内输注系统就像是疼痛治疗界的“微型火箭”,只需一点点燃料(药物剂量极小),就能飞向疼痛源头,实现大效果!它仅需口服药量的1/300,静脉药量的1/100,就能达到相同的镇痛效果。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大幅度减少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便秘等。
此外,它还是个“精准打击专家”,可以直接作用于脊髓的阿片受体,让疼痛信号无处遁形。外接的电子镇痛泵就像是它的“智能指挥官”,精确控制药物输注量,确保用药既安全又有效。这种精准的打击方式,不仅让癌痛“战战栗栗”,提高了镇痛效果,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为抗击癌症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鞘内输注系统的植入:微创手术,快速恢复!
鞘内输注系统的植入手术是一个微创过程。
医生首先在透视下,确定穿刺点位,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套管针穿过皮肤等组织,直到清亮的脑脊液流出,就到达了预定位置--蛛网膜下腔。接着,将细导管穿过套管针,使之成为到达靶点的最后公路。之后,在皮下做个囊袋,用来放置输注港,最后,将导管引过去并固定,确保脑脊液流通就ok啦!。当然,不要忘了测试一下哦。
整个手术过程就像是做了一次小小的“体内探险”,术后不久患者就能明显感受到疼痛的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四、鞘内输注系统的角色:疼痛终结者的多面手!
目前临床治疗中,鞘内输注系统这位“疼痛终结者”不仅仅是个抗癌高手,它在对付其他那些顽固的慢性疼痛时,也是游刃有余。
想象一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那种火烧火燎的感觉,还有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那种让人坐立不安的折磨,听起来就让人头疼。不过不用担心,鞘内输注系统已经逐步应用到这些领域,为缓解患者疼痛提供有效支持。
五、鞘内输注系统的展望:智能升级,私人定制!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鞘内输注系统也在不断进化,未来将更加智能,成为医疗界的“智能小超人”。未来的它不仅能匀速地输注镇痛药物,也能精准感知患者的疼痛级别并自动调节药物剂量,从而实现癌痛治疗过程中的“私人定制”。
总结
鞘内输注系统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疼痛管理新方法。通过微创手术,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脊髓蛛网膜下腔,实现精准镇痛的同时,减少了副作用,提高了生活质量。此外,该系统也适用于其他慢性疼痛治疗,并有望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个性化疼痛管理。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李荣荣 殷昊 谢建议 何星颖
审核:袁红斌 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会长
顾卫东 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陈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