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爱相拥,卓越共进”。11月26日,2023上海马拉松鸣枪起跑,用奔跑丈量我们所爱的城市。共38000名跑者从外滩金牛广场齐聚出发,其中就有我们的马拉松爱好者小张。小张为了这次“上马”已经精心准备了大半年,同样认真准备的,还有下周的手术。多年的马拉松爱好,造成了他的双膝半月板磨损严重,经过磁共振检查确认,医生建议他进行膝关节镜手术。
好不容易从公司请了一个月的假,还从老家接来了父母帮忙照顾手术后的自己,小张今天来到门诊,准备预约下周的手术。医生却告知他,膝关节镜手术在长征医院,一般采用日间手术模式。明天住院,当天手术,晚上就可以回家了。
1.什么是日间手术?
日间手术(Day Surgery)这个概念最早是1909年由英国儿科医生Nicoll提出来的。近30年来,日间手术因其独特优势而迅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日间手术量已达到其手术总量的80%以上。
我国大陆地区2001年就开始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在国内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十几年为起步阶段,以医疗机构自发开展为主,以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平均住院日为目标,学习国际经验;2012年到2015年,进入有组织普及推广的第二阶段。2012年3月起,成立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并于2013年举办首届全国学术年会。在2015年第三届全国日间手术学术年会上,正式推出中国日间手术的定义:日间手术指患者在一日(24小时)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此后,日间手术的发展进入由政府主导的快速发展阶段。
2022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相关要求,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卫健委于2022年更新日间手术目录,涉及708项手术方式。
目前在长征医院,膝关节镜、肩关节镜、腹股沟疝、乳腺良性肿瘤、胆囊结石、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骨肿瘤活检等手术都已经常规开展日间手术。
2.日间手术安全吗,有哪些优势?
咱们老百姓有“病后注重养”的传统观念,因此,许多患者觉得住院时间长点,心理感觉踏实。日间手术住院时间短,并不是缩短住院时间强行让患者出院。
以马拉松爱好者小张即将要进行的“膝关节手术”为例。能够在24小时内完成手术治疗并出院回家,是基于三大原因:
① 诊疗和收治流程的改进优化:现在,患者的明确诊断和术前准备在门诊完成,入院前在麻醉评估门诊通过系统查询患者的门诊检查结果,以判明患者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手术,完成术前准备的患者即可安排入院并在当日手术。
② 外科、麻醉和护理多学科协作进步:由于长征医院关节外科在关节镜治疗方面技术全面,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伴随不同病情采取个性化治疗手段,灵活运用不同术式、神经阻滞麻醉或精准全麻的麻醉方式,最大化造福患者。护理团队聚焦围术期全流程管理,构建医护一体化的康复管理方案,指导患者专科康复训练。
③ 术后完善随访和沟通机制的建立:科学的术后镇痛技术使得患者在手术当天即可自如活动顺利出院。出院后完善的随访及多种有效沟通方式(微信、电话、平台等方式),最大程度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日间手术中心竭力打造医患联动延续康复模式,全流程关注患者的预后。
因此,日间手术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但其实,它的优势远不止这一项。
对患者来说:由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显而易见地降低,同时,院内感染的概率也降低了。此外,由于住院时间短,患者家属不必往返医院看护患者,省时省力,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对医院来说:“优质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病人需求”是大医院的痛点,在目前一床难求的情况下,快速治疗及进出院,可以提高病床的使用率,明显缓解住院难问题,让更多患者可以得到救治。
3.日间手术这么好,人人都适合吗?
近年来日间手术的数量迅速增长,2019年中国日间手术达140.5万台,占择期手术比例13.2%。以我院为例,2022年完成日间手术超过了2000台。这个模式这么好,适合所有患者吗?当然不是。
根据《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11月21日刚刚发布的《日间手术麻醉指南》:
首选看外科手术的种类:推荐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实施日间手术。预计大量失血、围手术期大量液体丢失、口服镇痛药和区域麻醉技术不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术后需要长时间专业护理的手术不适合日间手术。
另外从患者和社会因素:合并严重疾病、病情不稳定、进一步治疗不能改善的患者,不推荐实施日间手术。年龄本身不应单纯作为日间手术的限定因素,65岁以上的老龄患者能否进行日间手术,应结合手术分级、部位、患者自身情况、麻醉方式、并存疾病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综合判断。
总的来说就一句话,应该由麻醉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在麻醉评估门诊和专科门诊,共同评估筛选适合日间手术的患者。
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上海长征医院 蒋鑫
审核:陈权